創立起源 在USR大學社會任計畫的推動下,我們與菇類產業有了意想不到的交集,不僅激發了我們對菇類的全新認知,更點燃了對這個產業的熱情。香菇以其鮮美的風味而聞名,成為眾多菜餚中不可或缺的美味食材,其鮮美口感總是能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。然而,在這美味的背後,需要付出多少辛勞才能培育出這高營養價值的食材呢?正因如此,我們決定將菇類產業作為計畫的思考中心,思索如何透過技術創新和創新行銷等方式,提升菇類產業的價值,實現永續經營。我們致力於挖掘新的可能性,讓菇產業能走進自動化的時代,並拓展到更多不同的市場。計畫始於107年,我們持續推動菇類的創新發展,現已進入第三期(112-113年)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,本期計畫團隊決定將更加深耕產業與在地,因此從萌芽型計畫進階成為深耕型,並持續以新社為我們的發展中心,我們不斷地探索與實踐,為菇類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。我們期許在未來,菇菇的美味將更深植於人心,也能使產業永續發展。 合作場域 運作架構 氣候變遷與菌種弱化 新社區香菇近幾年來因受到氣候暖化及菌種弱化的影響,近年來攢量減燒約三成左右。且在傳統菇寮栽種方式下,菇寮內溫度往往皆高於28度,已超過菇類最適生長環境 (約24~27度)。 產業勞動力下降 面臨少子化問題以及年輕人較無意願投入農業,使農村整體勞動力下降且老化問題日益嚴重。 行銷薄弱與推廣不易 菇類產業在行銷層面較為薄弱,且主要供貨給大、中盤。此外菇農已花大量人力、時間在生產上,無法花更多時間在品牌建置、行銷推廣等方面。 廢棄資材回收問題 目前臺灣香菇年栽培量約2.1億包,其中新社地區栽培數量約1.2億包,衍生廢棄太空包去留問題,除了不易分離塑膠袋與有機土,在地廠商每年只能處理約7成的廢棄太空包,且處理需花費較長時間,導致除裡費用每年持續飆升。 場域議題 團隊介紹 計畫目標 建構菇類栽種智能化提高產業加值服務 解決勞動力下降打造菇類產業平台服務 整合產業資源人文特色創新行銷 建置產業循環經濟打造地方環境永續發展 培育菇類產業課程與跨域專業人才 合作學校